轉貼自珍古德博士《用心飲食》

動物工廠的真相

閉上眼睛想一想:我們吃的牛、豬、雞,是從哪裡來的?如果你腦海中浮現的畫面,是家禽家畜走來走去的農莊,或「風吹草低見牛羊」的大草原……那你可能會對事實真相深感失望!

商人為了「求快、求多」,往往不把動物視為「生命」,而是「商品」,「動物工廠」也因此產生。

多數豬、牛、雞一輩子被圈養在狹窄不堪的環境中,為了在最短的時間生出最多肉,被過度餵食,施打抗生素、賀爾蒙(當然,這些物質最後也會進入我們的肚子裡),許多動物因為體重過重、缺乏運動,屠宰前就已經歷骨折的痛苦。雖然法令規定,只能屠宰失去意識的動物,但對商人而言,「時間就是金錢」,真正「人道」宰殺的牲畜數量究竟有多少?沒人能保證。

吃雞蛋總沒問題了吧?別忘了,蛋雞常被關在「電池農場」(battery farms),雞籠層層疊起,小小的區域可能擠了上萬隻雞。蛋雞終其一生都待在狹小的空間,永遠沒有機會見到陽光、踩到土地。等牠們再也生不出蛋,下場就是被做成雞湯或飼料。

「動物工廠」除了造成動物的痛苦,地球也很痛苦!飼養動物必須消耗驚人的水資源,動物的糞便會污染水源、土壤(一隻豬一天的排泄物,比人類足足多出10倍!);為了生產肉類,人們只好開發雨林,用以種植玉米等飼料。直到現在,地球上的許多人都還活在飢荒的恐懼中,但是我們生產的農作物,竟有1/3至半數是用來養活牲畜,以供人類食用!根據世界健康組織和聯合國農糧組織統計,1公頃的馬鈴薯能養活22個人、1公頃稻米能養活19人,然而,用1公頃的土地種植穀類,以餵食牲畜供人食用,卻只能餵飽1、2個人!讓人聞之色變的「口蹄疫」、「狂牛症」、「禽流感」也往往發生在密集飼養的環境中,有些疾病甚至會傳染人類!

吃海鮮未必健康

日前政府宣布禁止捕捉「吻仔魚」(「吻仔魚」其實不是指一種特定的魚種,而是多種魚類幼魚的通稱),雖然這條法令的立意良善,但由於缺乏執法,如今我們走入市場、小吃攤,購買、食用吻仔魚仍不是一件難事。

珍古德博士將大家利用海洋資源的行徑形容為「洗劫」。目前,全世界都出現魚類資源枯竭的現象,原因是人們的濫捕,還有水源污染。設計不當的漁網大小通吃,還可能破壞珊瑚礁,讓魚兒失去賴以維生的家園,也常常誤傷海豚等無辜的動物。根據統計,台灣地區每年都有上千隻海豚死於漁網。

那麼食用養殖魚類,會不會比較環保呢?最近新聞也常報導養殖魚產被驗出超過標準的化學物質,造成人心惶惶。這是因為群聚養殖的魚、蝦、蟹,只要一生病就不可收拾,容易群體感染,因此商人常施用過量抗生素;進口魚類也未必安全,養殖鮭魚鮮紅的魚肉讓人垂涎欲滴,但魚肉的顏色可能來自於飼料中的染料。此外,養殖魚類大量的排泄物會污染水源,造成藻類滋生,污染水源;成功從養殖池塘「逃脫」的魚類,更可能成為讓人頭疼的外來種,現在台灣溪流中常見的吳郭魚(原產於南美洲),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。

現代農耕的毒害

古早古早以前,人們的農耕沒有「有機」兩個字,因為「有機」本來就是理所當然!當時的農人,隨著季節輪作,讓土地得到充分休息,就算偶爾施肥,使用的也是天然肥料(也就是家禽、家畜,或人們的「便便」啦!)。
但是,隨著進入工業時代,講求「快」、「多」的風潮也吹進了田野。土地往往只栽種單一作物,土壤快速貧瘠,農民為了生存,只好灑下大把大把化學肥料;單一耕作,等於「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」,遭逢天災、蟲害,整片作物可能全軍覆沒,所以農民必須施用農藥。

當然,所有的化學肥料、農藥都不會乖乖待在田裡,它們隨著雨水流入河川,隨著空氣揮發,四處「流竄」……珍古德博士在書中指出,我們使用的殺蟲劑,大約只有0.1﹪影響到所謂的「害蟲」,換句話說,各種無辜的「路人甲」也都成為受害者。農藥可能讓蜜蜂產不出蜂蜜、讓鯨豚的免疫系統下降、讓青蛙變得畸形……別忘了,我們人類也是「路人甲」喔!食物、飲水,甚至空氣中的化學物質也紛紛進入人體,有些需要人體花上好幾年來代謝,有些更是一輩子存在於我們體內!

基因改造的危機

推廣基因改造作物的商人,都會大聲告訴你:目前沒有確實科學證據能證實,基因改造食品會傷害你的健康。但仔細想一想,這句話是否像個陷阱?因為,同樣也沒有科學證據能證明,基因改造食品「不會」傷害你的健康啊!就好比數十年前,商人也宣稱殺蟲劑DDT對人類無害,但時間證明,他們不但錯了,而且錯得離譜。

況且,基因改造作物,也成為環境的潛在危機。國外的一種基因改造油菜,號稱能抗蟲害,但這種油菜卻「偷渡」出田野,成為公園、分隔島的「野草」,能抗蟲害的它們幾乎沒有天敵,就算使用除草劑,也不容易殺死它們,如此這般愈長愈多,讓人頭痛不已。如果這些「基因怪客」進入野外,將有多麼可怕?

全球超市的陷阱

我們在超市,可以買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農產品,選擇又多又方便!珍古德博士在《用心飲食》一書中指出:「我們不常思考的,是多數食物背後的『萬里長征』。一根蘆筍進入蒸食器時,可能經過1500英里的航海或航空里程。」這些「飄洋過海」的農產品,運送過程中消耗的石油、製造的二氧化碳量自然非常驚人!

我們可以怎麼做?

1.吃在地
吃在地生產的食物,可減少食物在運送過程中的資源消耗。也可避免吃入進口食物為求「賣相」好,而施用的化學催熟、染色等物質。

2.吃當季
想一想,盛產於冬季的草莓為什麼會出現在夏季?一顆夏季草莓的背後,該有多少化學肥料、化學農藥?吃當季盛產的食物,不但新鮮味美,化學藥劑的施用也較少。

3.支持有機農業

不要以為現狀無法改變!一個消費者的力量雖然小,但是千百個消費者的力量可是不容小覷!如果大家都能支持有機農業,就會有越來越多農民投入有機農業的種植,消費者的選擇也會越來越多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FPA芳療師Ame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